孙兴杰:中欧领导人会晤,对重新校准双方关系意义重大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直新闻: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即将在北京举行,您有什么观察?
特约评论员 孙兴杰:此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是2019年之后的首次线下会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集体会见欧盟以及各成员国驻华使节时表示要共同努力,确保会晤取得成功。中欧领导人会晤是今年中欧关系的重头戏,也算是收官之作,对于中欧关系重新校准,进入常态发展轨道来说,是有重大意义的。
从去年年底以来,多位欧盟以及欧洲国家领导人来华访问,受到疫情影响的外交活动基本上恢复了。当然,在疫情期间,中欧关系遇到了一些挑战,重新建立中欧之间的外交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过去一年来,一系列欧洲领导人来访让中欧关系的气氛回暖,因此,此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也是这种气氛的延伸,也是中欧关系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
今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间节点,总结历史的经验,开拓新的前景。中欧关系的底色是合作共赢,在全球化体系中,中欧关系主要是地缘经济性的,而非地缘政治竞争,这是中欧关系的基本盘。在全球化遇阻的情况下,中欧经贸依然创新高,贸易以及产业链合作是中欧关系的核心支柱。中欧分属欧亚大陆东西两端,对于维护欧亚大陆和平与发展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王毅所言,中欧选择对话合作,阵营对抗就不会形成;中欧选择和平稳定,新的冷战就打不起来;中欧选择开放共赢,全球发展繁荣就有了希望。可以说,中欧合作不仅关系到彼此的发展,也关系到全球地缘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
中欧关系的下一个二十年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冷静务实、战略思维的基础之上,核心一点是中欧关系的发展要实事求是,要建立在去意识形态化的基础上。中欧是两种文明体系,在多元文明共存的世界中,中欧应该加强文明对话,求同存异,而不应该将价值观、意识形态等因素加入到双边关系发展中,更不能以意识形态、价值观来划线。阵营化对垒的根本动力就来自意识形态划线,并以此进行敌我的区分,冷战对欧洲最大的教训就是同属一个文明体系的欧洲被分成两个阵营,殷鉴不远。
世界正处于加速变迁之中,中欧双方需要长远的眼光、战略定力,理性审视彼此,理解和照顾彼此的核心利益和关切,保持下一个二十年中欧全面战略关系迈上新台阶,扮演新角色。
直新闻:欧盟对华政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去风险化”,对于未来中欧关系会有什么影响?
特约评论员 孙兴杰:今年四月以来,欧盟领导人以“去风险化”取代了“脱钩”,成为欧盟对华经济战略的重要概念,管控风险是正常的,但是不能过度,更不能政治化和泛安全化,从而使“去风险”等同于“脱钩断链”。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去风险”主要集中在新兴产业,其实是中欧双方面临的未来议题,比如电动汽车、人工智能等等,这些新议题、新现象不是中欧合作的障碍,恰恰相反,应该是中欧合作的新领域,为面向未来的中欧关系打开了新的图景。
欧盟早前启动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背后是中欧产业、关键矿产品的竞争。在电动汽车市场上,中美两国独大,中美车企占了绝对优势。一方面对欧洲电动汽车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也对欧盟传统车企带来了竞争压力。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产业革命正在发生,而从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向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的转型将会重塑全球经济秩序。产业的转型升级意味着关键矿产品或者说战略资源会随之发生变化,欧盟认为自己在战略资源开发、开采以及供应方面已经落后。
以往的国际经济发展历史并没有证明战略资源能够掌控一切,相反,战略资源的开发和应用需要建立在合作网络之上,拥有丰富战略资源的国家往往会面临“资源诅咒”。换句话说,一种资源能否成为战略资源,其关键是看产业和技术的变化,技术和产业是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而在全球经济体系之下, 分工合作是创新和智能开发的必由之路,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在隔绝的情况下创造出领先世界的技术和产业。中欧双方各有优势,秉持开放的心态,才能实现优势互补,迎接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在新的经济格局之下占据一席之地。